微信公众号

数字水利--中国水利现代化必由之路

2014-09-30 14:53:26

 

一、对当前水利发展形势的估计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水利事业翻开了崭新一页,中国迎来了实现水利现代化难得的契机。

  1、水利事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时期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水利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兴修水利摆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1998年中央15号文件对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作出了具体部署;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出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水利投入作为国家重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手段,1998-2000年三年中,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达千亿元,投资强度是一般年份的3-4倍。“十五”期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还将保持较大的投资强度,预计年投资额将达到200-300亿元,再加上地方水利配套资金投入的相应增加,这就为水利事业发展宏观上营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明确

  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为水利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给予了明确回答:第一,水利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第二,水利在基础设施中处于首位。明确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我们就可以给水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准确定位,就可以在国民经济中宏观运行这一巨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第一,水利关系宏观经济运行全局,这不仅因为水利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防洪保安环境,而且我国水资源的相对匮乏将构成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瓶颈;第二,水利投资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形式,将产生较大投资乘数效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的拉动作用。第三,水利发展主要是政府行为,投入应当主要由财政来负担。这些看似空泛的道理内涵丰富,将对水利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业已确立

  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国情造成中国特有的三大水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污染。汪恕诚同志在《2001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严峻现实作了实事求是的估计:“1998年大水以后,虽然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水利投入,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便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达到规划标准,许多城市的防洪标准很低,全国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防洪、解决水资源短缺及改善水环境的任务将更加繁重。”问题决定着工作的努力方向和任务,对水的问题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防洪减灾、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改善水环境是全体水利同仁面临的三大工作任务,一切水利工作围绕这三大中心任务展开。

  4、新的治水思路已经形成

  汪恕诚同志2000年4月发表在《中国水利报》的《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一文引起了水利界的热烈讨论,也标志着世纪之交中国的治水思路开始发生战略性转变,这种新的治水思路核心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心内容是水利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治水思路客观准确地把握了人与自然、水利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系统的关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脉搏,将对水利政务改革、建设、管理和水利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中国水利全面走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5、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高瞻远瞩地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水利行业同样面临着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事实上,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远程遥测自动化技术为水资源监测提供了千里眼,计算机主频的不断提高使得对大面积水流进行快速实时模拟成为可能,如火如荼的GIS技术将水资源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技术使得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各类数据存储检索变得容易,卫星遥感技术使大面积灾害监测和评估成为现实……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水利现代化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良好的宏观环境,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的工作目标,清晰的治水思路,成熟的技术条件,这就是对当前水利发展形势的总估计,如何整合水利行业的资源,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是摆在全体水利同仁面前一个宏大的课题。 

  二、对中国水利现代化的认识和探讨

  什么是水利现代化?不少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过很多研究探讨。李原园等同志发表在2001年《水利规划设计》第1期一文《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对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探讨,本文试图立足中国水利发展现状从可操作的层面提出几点认识。

  1、科学的现代水利观念

  水利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具体点讲,就是围绕新的治水思路对治水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我们欣喜地看到,2000年水利界对“传统水利”和“资源水利”的讨论不仅产生出了全新的治水思路,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的科学治水观念正在逐步确立:

  (1)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人类在探索利用水土汽平衡转化规律的同时,更要深刻充分地尊重这种自然规律,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2)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淡水资源的稀缺性;强调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对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代际公平。

  (3)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使用;

  (4)水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可以成为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形成水权和水市场;

  (5)水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这些新的治水观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这些科学的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就能为中国水利现代化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

  根据新的治水思路,对现行的治水管理体制进行全面评估,重新设计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水利界一项非常紧迫的改革任务,也是中国水利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计划经济宏观环境下制定的《水法》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制度,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流域上游与下游、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的人为分割,“一龙管水,多龙治水”,各行业、各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河流断流、争抢水源、地下水超采、用水浪费、胡乱排污等种种混乱局面。令人欣慰的是,全社会都已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供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特征的制度保障,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已在不少大中城市开始实行,流域管理的新体制也在积极探索之中,2000年黄河没有断流、黑河分水成功,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内在要求的高效合理的治水管理新体制开始形成,在不远的将来,可望扫除中国水利现代化体制上的障碍。

  3、先进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

  2000万水利职工每天都在辛勤劳动,只为解决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多年来计划经济下的旧的管理体制决定着旧的水利业务流程,以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着眼于新的管理体制,对现行的水利业务流程进行整体评估,围绕三大水问题的解决,设计出先进合理的水利业务流程并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中国水利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水利政务、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维护)等等,我们均可从管理体制入手,以业务目标为导向,设计出先进合理的业务流程,有了先进的业务流程,我们就有了完成业务目标的具体业务步骤,每一业务步骤结合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水利现代化就不会停留在口号上而有了可实际操作的内涵。设计业务流程过程也是从理论上对水利行业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就可找到改革和管理的方向和突破口,就可从理论上完成对水利系统组织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配置,再加上对水利现状冷静的估计,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案和具体步署。有了合理的业务流程,我们就可对业务系统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进行有效整合,水利系统就可以先进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为支撑高效运行。

  4、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水利现代化离不开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要靠人去掌握,现代化的水利装备和业务系统要靠人去操作,水利科技要靠人去推广,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水利现代化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行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其总体上不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流动配置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稳定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水利行业极具挑战性的一个课题。水利行业为什么现代化的步伐总是滞后于其它行业,人才是关键性的问题。只有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认真分析人才的需求,从规划和政策入手,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配置规律,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水利现代化的人才瓶颈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5、全面的资源整合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即有观念、体制等软性的问题,也有技术装备、人才这些硬性的问题,必须对彼此的关系有明晰的认识。观念是指南,体制是保障,技术装备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水利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水利行业资源逐步进行全面整合配置的过程,水利行业的资源即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也有资金资源、物资资源,而整合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只有摸清了各类资源的信息状况,才能发现现状和目标的差距,才能作出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的科学决策,最终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三、数字水利是中国水利现代化必由之路

  对水利现代化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还不行,而必须有实际可操作的方案,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切入点在哪里?

  1、数字水利的提出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本身了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地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水利政务、防汛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我们把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和改造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数字水利。
   数字水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一方面新的治水思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把水利放在自然和国民经济宏观巨型系统中统筹考虑,水利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大大扩展了,对信息需要更加深度的加工和处理,新的治水思路迫切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主频不断提高,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宽带互联网正在出现,传感器技术日趋成熟,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将对水利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为水利行业全面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

  2、数字水利的内涵

  数字水利联接水利行业和信息技术,立足于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为水利行业的全面技术升级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极其广泛,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

  数字水利涉及气象、水文、地质、电力、航运、建筑、计算机、通讯、管理、经济、环境、法律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这里就支撑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作一概要式浏览。

  A、传感器微电子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水利信息自动化采集的基础,通过对信息采集点合理布置,有关的水利信息(如雨情、水情、工情、灾情、水质等等)监控指标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子信号再传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

  B、3S技术

  3S技术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以处理地球表面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空间信息技术。人类信息资源80%与空间位置有关,水利信息更是大多数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3S技术在水利行业有广泛的应用。遥感是采用卫星、雷达等航天观测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连续观测并经过一系列分析处理获得地球表况特征信息的一种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各种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显示和分析,将水利专业属性数据与空间位置直观地联系起来,为水利信息可视化表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地表 空间任一位置准确定位,在水下地形测量、防汛抢险实时指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C、通讯网络技术

  水利信息的传输、共享必须依赖通讯网络技术。当今,以TCP/IP为主要通讯协议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融为一体,构筑统一的IP宽带网络是大势所趋,各种数据流、语音流、视频流均在统一的IP宽带网络上传输。随着宽带网络时代的到来,水利信息的传输速度将大大加快,实时动态视频的流畅传输成为现实,为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提供基础技术条件。水利专用通讯网络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公网资源,做到公网与专网互为联通、互为备用。

  D、数学模拟技术

  数学模拟是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自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的技术,在水利领域有较早的应用历史,由于计算机主频和内存不断提高和扩大,对天气系统、水流运动、水环境变化都能进行各种尺度的实时模拟,为准确揭示和把握水资源运动规律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数学模拟技术是数字水利的核心技术,它以各种水利专业模型为内核,对各种水利信息进行综合计算处理。

  E、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为各种水利信息的存储和快速检索提供了技术手段。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各种实时数据、预报数据,水资源遥感信息、地理数据等等都需要以字段编码的形式按一定的表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支撑数字水利的数据库。各类水利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为适应信息互联共享的要求,对各类数据库字段编码进行统一的设计以形成行业规范是目前水利信息化一项极其最迫的任务。

  F、CAD/CAM技术  

  CAD/CAM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简称,在水利勘测设计和水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目前通用的CAD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集水利专业计算模型与自动成图为一体的水利CAD设计平台是水利工程自动化设计的努力方向;在水电设备制造领域,CAM在设备的精密加工和自动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G、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即有硬件设备的集成,也有软件组件的集成。硬件设备的集成好坏主要受制于社会当时仪器设备制造水平的高低,而软件组件的集成好坏直接与系统集成商水平高低相关。对于水利系统而言,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水利各类专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建设,最终导致硬件设备的闲置和系统不能有效运行,因此,软件组件的集成在水利业务系统建设方面显得尤其重要,开发出各类高水平的水利专业软件组件是数字水利在我国得以兴旺发达的关键。                            

 (2)数字水利的特点

   数字水利有三大鲜明的特点:交叉、集成、创新。

  交叉主要是指知识的交叉、专业的交叉、技术的交叉。数字水利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更需要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水利专业的技术,而且需要其它相关行业和IT行业的技术。数字水利致力于采用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手段将水利放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综合环境中进行整体研究开发,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攻关。数字水利这一特点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对现行的水利人才培养体制和学科设置提出严峻挑战。

  集成就是对与水利有关的各类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整合。知识和技术的交叉不是胡乱的组合,而是着眼于解决中国 三大水问题而对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有序整合。综合集成各类高新技术以建设先进高效的水利业务系统为目标是实施数字水利的核心内容。

  创新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技术模式可以照搬,将各类高新技术全面引入水利行业需要艰苦的技术创新。IT技术日新月异,各类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我们必须在纷纭繁杂的技术潮流中准确把握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认真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确区分哪些是亘古不变的水资源运动规律,哪些是变化较少的的东西(如信息流程),哪些是变化较快的技术手段。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要虚心研究吸收,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要努力跟踪学习,只有这样,数字水利才有发展的基础,才有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数字水利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的治水思路确立和技术条件的成熟,数字水利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A、水利政务

  从水利政务组织机构入手,认真分析水利政务信息流程,以各级水利部门局域网和全国水利广域网为支撑,建立政令上下传递快速、业务数据自动处理、信息网上查询发布、办公界面简洁方便的水利办公自动化系统。       

  B、 防汛减灾

  综合运用远程自动遥测技术、3S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防汛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查询和集成,做到信息传递及时、洪水预报准确、调度指挥优化、防汛管理可视,为现代防汛指挥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C、 水资源配置管理
       以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水资源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水资源供需平衡和优化调度模型为内核,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D、 水环境治理

  综合运用遥感技术、GIS技术对卫星照片进行解译和信息处理,建立全国各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以水质站网为依托,以污染源数据库为基础,以水量水质模拟为核心,以GIS系统作为查询交互平台,建立水环境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E、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均可采用一系列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滚动规划和管理,水利CAD设计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成图效率,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加快项目施工进度和节约成本,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监控可以全面提高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

  3、数字水利与中国水利现代化

  水利现代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不仅需要对其内涵有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更重要的是将分析和探讨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步骤。数字水利以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紧密跟踪当前科技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从水利信息流入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水利行业,对于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科学的现代水利观念、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先进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全面的资源整合、最终达成中国三大水问题的圆满解决,这是一幅令人振奋的中国水利现代化图景,在实现这一现代化图景过程中,数字水利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观念。观念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基础,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大大增强,为人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综合地而不是孤立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可持续发展思想诞生于九十年初而今成为各国政要的重要战略思想不是偶然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在世纪之交成形于中国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深刻的内在相关。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对于现代科学的治水理念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

  管理体制。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围绕三大水问题的解决,尊重水资源内在运动规律,我们找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这一改革方向。不容忽视地是信息技术对于管理方式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管理信息的传递、处理、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纸办公、协同办公、智能办公已成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趋势,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技术上提供了可能。水利管理体制的设计必须充分估计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仔细分析管理信息的每一个流程,对管理目标、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合理设置。

  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先进的业务流程扎根于合理的管理体制之上,在合理的管理体制上构筑高效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将各类相对独立的业务流程整合成各类运行稳定、易于扩展的业务系统是数字水利的核心内容。防汛减灾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各类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等等,都需要采用数字水利中一系列先进的高新技术才能得以建成,由于科技的日益更新,数字水利的技术手段也将不断丰富和升级,从而推动着水利业务系统的不断朝着实用、方便、快速、智能的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数字水利的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知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它的提出将对水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科设置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水利人才培养体制和学科设置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人才瓶颈是水利现代化最大的瓶颈。以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以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导向,对水利教育体制和学科设置进行系统改革和调整是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的百年大计。交叉、复合、创新,数字水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必将吸引一大批有识有志之士参于这一宏伟的事业中来,在数字水利的实施过程中,也将锻炼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

  资源整合。数字水利的实施过程也是综合运用一系列高新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的过程,各类水利资源(自然资源、人才、资金、物资、组织体系等等)的信息流以通讯网络为支撑运行在水利各个业务系统上,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相互连通的网络水利信息大系统。这个信息大系统对水利资源进行系统有序的集成和整合,为解决中国三大水问题提供了各级管理决策的信息资源集成平台。

  数字水利直接服务于水利现代化,将大大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是中国水利现代化必由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水利的内涵将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水利现代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四、加快数字水利实施步伐,全面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

  我国特有的自然地貌和国情造成世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实现水利现代化解决我国三大水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解决中国水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中国水利现代化面临难得契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任何国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最复杂的水问题客观上决定了必须综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总体上决定了数字水利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将造就世界最先进的数字水利。

  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我们必须对目标和现实均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正视面临的种种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数字水利的实施,加快中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1、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全面规划是实施数字水利的第一步。以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着眼于中国三大水问题的解决,冷静估计当前水利发展现状和当前高科技领域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水利系统的各类业务信息流程,围绕水利行业整体技术改造和升级,对实施数字水利的目标 、内容、步骤作出统筹安排。以水利信息化为中心,建设各类高效运行的水利业务系统是实施数字水利的主要内容  ,在建设各类业务系统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各业务系统的相互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通讯网络、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是实施数字水利的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其它行业的资源,尽量减少重复投入;各类业务系统软件组件开发是成功实施数字水利的关键,要转变观念,尊重知识产权,加大投入;硬件设备更新速度较快,要量力而行,节约投资。

  2、以人为本,加大投入

  数字水利的高技术特征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成功实施需要一支知识复合、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但必须正视的是,水利行业的公益性总体上决定了其不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行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对高技术人才争夺非常激烈,因此,要成功实施数字水利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从生活待遇、激励培养、提拔任用等多方面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一种吸引住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的良性机制,为数字水利提供人才保障。加大投入主要是指要切实转变“工程水利”的思想,深刻领会“资源水利”的科学内涵,将水利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为数字水利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3、抓住机遇,适时启动“数字水利工程”

  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成熟,给中国水利现代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各业务信息系统构成数字水利工作的中心内容,我们把建设水利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工程统称为“数字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工程、水利数字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水利数字培训工程等。

  A、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分国家、流域、省、地市(县)四级规模建设,由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四大部分组成。防汛信息是基础,通信和计算机系统是保障,决策支持系统是核心。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是集通信、计算机、自动测报、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强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系统的总体功能是实现水、雨、工、险、灾情等防汛信息的迅速采集处理,通过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各种防汛信息实时传输、报送和共享,在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各类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对防汛信息进行各类计算处理,如汛情分析、洪水预报、灾情预测等,以防洪预案为基础,迅速、灵活、智能地制订各种可行的防洪抢险方案和应急措施,提供抗洪抢险决策支持,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目的。目前,各级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正在实施之中。

  B、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工程

  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想由董哲仁、陈明忠等同志在《中国水利》2000年第7期《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水利现代化的技术方向》一文中率先提出,该系统以水资源实时监测、实时预报、实时调度、实时管理为功能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该系统的建设代表了世界水资源管理的方向,已引起了水利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处于规划和试点建设阶段,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和水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也可纳入该系统的建设框架。

  C、水利数字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水利数字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致力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水利政务办公、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工程日常管理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系统的建设:

  (1)水利政务及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

  (2)水利工程勘察规划设计信息系统;

  (3)各类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信息系统;

  (4)各类水利工程自动监控管理系统;

  (5)水利经济信息服务系统;

  (6)水利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7)水利文献查询检索信息系统。

  D、水利数字培训工程

  水利数字培训工程是以培养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数字水利网校,围绕数字水利电子教案的设计和制作,使致力于水利现代化的求学之士无论何时、何地均能接受高质量的各种水利高新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数字水利的实施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人才。

  可以设想,随着上述四大数字水利工程的成功实施,高效运行的水利各类业务系统将得以建立,中国水利现代化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上一篇】: 联合国推动全球海洋监测系统建设
【下一篇】: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明确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120号公元时代城A座20层

邮箱:tybilan@163.com

© 2015-2025  太原碧蓝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案:09007387号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技术支持